华东师范大学主页

新闻中心

学报(哲社版)举办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暨“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专栏建设专家咨询会
发布时间:2025-11-07        浏览次数:10

2025年11月6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暨“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专栏建设专家咨询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中楼1202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办,旨在汇聚学界智慧,深入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办好“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专栏,并以此为契机,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贡献期刊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春晨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吴新文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泉教授、陈卫平教授、陆凯华副教授参加会议并发言。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教授主持。会上,学报(哲社版)编辑田润汇报了近年来专栏建设情况。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春晨研究员首先发言。他肯定了专栏取得的成效,并围绕“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根基,其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为体系构建提供了视角、观点、方法的支撑;“现时代”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时空坐标与现实诉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富矿。不过,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存在学科碎片化、话语西方化、原创性不足等问题,这是我们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建议,专栏应立足华东师大学术传统,深入挖掘和阐释吕思勉、陈彪如等校内前辈学者立足中国实际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贡献,使其思想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他提出可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中不断涌现的“标识性概念”,组织力量进行学理化阐释,这既能跟上时代发展,也能体现一定的智库功能。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吴新文教授认为,师大学报在立足师大的学术传统上,尤其要重视以冯契先生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其“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学术路径与“两个结合”精神高度契合。他主张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强化问题意识和运用导向,勇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把握、引领乃至批判时代,而非局限于文本阐释。他还就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与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享了见解。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提出,专栏应坚持其以学术阐释政治的独特风格,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力。他建议学报利用综合性优势,围绕国家治理、共同富裕、文明形态等重大主题,主动设置跨学科的话题,组织有深度的专题讨论,从而对标识性概念进行持续深入的学理化阐释。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教授赞同专栏应依托华东师大学术传统,并指出在追求智库功能的同时,必须坚守学术性,把握好学理阐释与政策解读的平衡。他结合自身研究提出,诸如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等概念需要精细的学理辨析。同时,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需进行当代的转换与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陆凯华副教授从青年学者和科研管理者的角度,分享了对“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解。他认为,核心在于知识的有效性和生产性,即产出的理论成果能否解释并指导实践,乃至产生国际影响力。他提出,文科研究或许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个人化的独异性追求,致力于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知识模型。

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教授从历史回顾的视角阐述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指出其反映了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重新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内在需求。建议专栏在组织稿源时,应注重“锤炼问题”,找到具体而坚实的抓手,例如对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然生长出的、具有生命力的“标识性概念”进行深入研讨,从而避免空泛的研究。

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教授对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专家们的建议为专栏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编辑部将认真消化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加强策划,优化选题,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专栏办出特色,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专栏创设于2019年,栏目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关注现实发展,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专栏注重经典深度挖掘与当代阐释,关注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等前沿现实问题,鼓励跨学科研究。同时,专栏也通过举办相关学术会议、青年学者沙龙等方式,积极扩大学术影响力,并支持青年学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