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主页

新闻•资讯-

第五届“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上海市语文学会、《当代修辞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会议由《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主编、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当代修辞学》编委会主任胡范铸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扬州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五十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着“语言政策与社会发展”和“国家、机构形象修辞与社会生活”两个话题展开。

 

澳大利亚中文教师协会主席洪历建教授在其主题发言《文明冲突与语言》中指出,新世纪人类的冲突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其中,宗教和语言是文明的核心成分。今天文明交流与冲突显示一种语言在国际上的地位总是与这种语言背后的权力的国际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而文明交流的不平等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交流所使用的通用语言,往往是强势文明的语言。强势语言既是强势文明的载体,又主导了强势文明在全球范围的话语权和价值体系;强势文明的语言在弱势文明语言中的普及度,往往高于弱势文明的语言在强势文明中的普及度。中国在与西方的交往中,物质交往的顺差,往往被文化交往的逆差所抵消。典型的表现就是西方的价值观被说成具有普世性,而东方价值观则被忽视。语言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政治,是软实力建构的核心问题。中国在21世纪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赖于中国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

 

 

胡范铸教授在《“限制”的意义》报告中指出,语言政策和国家、机构形象修辞的目的实际上都是如何促进人的语言生活的现代化。现在多数语言政策研究者,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即语言政策就是研究作为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语言权利如何在社会制度当中得到恰当的安排。这其中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对一部分语言权利的关注会导致对另外一部分语言权利的抑制,那么一个恰当的语言政策就需要研究它的平衡点在哪里;第二,对不同社区、不同人群、不同价值观的人是有不同的平衡点,语言政策应该在寻求平衡点的基础上加以规划。

 

 

会议中,青年学者崔蓬克作了《政府微博话语分析——从语境重构到机构话语借用》报告,胡炯梅作了《国外语言政策研究述析》的报告,付伊作了《语言能力与家庭语言规划之关系初探——基于高校教师家庭背景的样本分析》的报告,大家纷纷从国外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政府话语分析等角度对语言政策和国家形象修辞等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

 

“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研讨会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五届,“语言政策”是继“民族语言”“全球传播”“汉语教育”等主题之后又一议题,参会人数与范围也在逐年扩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日益受到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乃至政治学等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