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主页

新闻•资讯-

首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在校举行

   1021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语文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中国修辞学会、社会科学报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在我校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举行,海内外一百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我校学报总编委会编委、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胡范铸主持,我校副校长汪荣明,教育部国际司原副司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上海社联学会处处长王克梅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揭牌

首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在校举行

  汪荣明在致辞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语言问题。在21世纪,无论是国家内部语言沟通,还是国家之间的彼此理解,都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可以说当代语言运用研究核心问题是话语,而话语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探索如何有效改善社会话语生态。这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任务,也是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大任务。

副校长汪荣明致辞

  姜锋指出,国际话语体系非常重要,而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尤其值得关注。如我们这个新兴大国将来要建成一个伟大的强国,“强国”该如何翻译?Power是否合适?在习主席的语言框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面对的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矛盾。在此前提下,power一词所暗含的“强权政治”似乎与我们追求共享共赢的未来不相符合。话语传播存在很大的挑战,但也有巨大的施展空间。由此,讨论话语生态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教育部国际司原副司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致辞

  王克梅指出,第一届国家话语生态高峰论坛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十大学术专场之一。这次论坛基本宗旨以话语分析为路径,推进跨社群对话,推进跨文化理解,构建和谐话语生态,并进而为构建国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这是极有价值,也极富挑战的研究。

上海社联学会处处长王克梅致辞

  本次论坛的主题分别为“话语生态与全球治理”“话语生态与国家发展”,中国修辞学会会长陈光磊、《解放日报》理论部主任王多和浙江新媒体政务研究院院长王建华、复旦《当代修辞学》主编祝克懿主持了两场讨论。来自教育部语用所、澳大利亚中文教师协会、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等15位专家分别从语言学、政治学、传播学等角度对话语生态进行了解读与探讨。

  《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胡键从全球治理与话语生态的关系提出,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从大国历史来看,崛起的大国往往会陷入在国际舆论漩涡当中,也就是受制于不良的话语。中国国际话语权相对较弱,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中国缺乏话语内容塑造能力和话语的议题设置能力。分析话语生态变迁,不纯粹是为语言学建设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建设,为国家的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服务。

与会专家从语言学、政治学、传播学等角度对话语生态进行解读与探讨

  澳大利亚中文教师协会前会长洪历建教授讨论了国家安全与国家语言政策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政治,语言政策是关系国家、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族群意识日益提高、种族冲突令人担忧的今天,是推行单语政策、单一文化,以此解决语言交流障碍和族群冲突问题,还是提倡多语意识、培养多语能力,化解语言与文化导致的族群隔阂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化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打造21世纪的中国,首先要从中国人该说什么话开始。中国人说中国话,不是简单的汉语。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应该大力提倡说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如有大量的中国人拥有多语能力,能更好地融入各地区、各民族,这在国家安全当中非常重要。

我校原副校长、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范军教授在闭幕式中进行主旨总结

  我校晨晖学者张虹倩从孔子学院院发展与全球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建言。“孔子学院的任务一是传播汉语,二是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孔院迄今为止的基本定位,也可说是中国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界的基本认识。如果说在孔院设立之初,这一定位对于纠正只注意语言教学的传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孔院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继续坚持这样的定位,不但将制约孔院和汉语国际教育本身的继续成长,更可能影响国家整体战略的有效实施。孔院要进一步确定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在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而在国际政治大背景和负责任大国条件下,从“全球治理”的根本任务出发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本次论坛以“话语生态与全球治理”“话语生态与国家发展”为主题

  胡范铸教授从一个具体案例——交警绊摔抱娃女的舆情管理入手,指出舆情是观念的碰撞区,碰撞是社会认识分裂的表征。借助舆情处理,不但能够有效地消解舆情,同时还能弥合社会认识,乃至确立更清晰的法规规则,这应该是社会治理更高的目标。报告分析了有关部门在这一舆情应对上的得失,进而提出“底线性”舆情这样一个概念,并分析“底线性”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更试图提出一种话语分析的新理论模型:“事件义素分析”。他还分析了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与生态语言学、话语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区别,强调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以话语分析为路径,向权力说真话,推进话语表达的丰富性和沟通的可能性,从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我校原副校长、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范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国家现在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战略,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有一个话语体系。关于话语的定义,哲学家们有自己的定义,“话语就是语用”“话语就是实践”“话语就是通过论证达到共识”等都值得我们参考。范军强调,中国话语体系要包括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对于开放、包容、自由、民主等,不但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释,更要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行动指南,才能在世界上有真正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