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度编委会全体会议1月19日在中北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学报哲社版主编杨扬就2017年度办刊工作情况作了汇报。他指出:过去一年里哲社版团队继续加强了组稿和选题策划,通过主办多场学术活动、配合各院系的学术沙龙等方式积极主动介入学术前沿,拓展优质稿源,扩大刊物影响。在办刊工作中注意了几个方面的平衡关系:一是在争取学术名家重点稿件的同时,也不忘扶持青年学者;二是作为综合性刊物,在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学等方面发文量较为均衡,多次组织跨学科的对话和笔谈栏目,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学术刊物的优势;三是刊物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雄厚的研究力量为依托,成为本校重要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但又不局限于本校稿源,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在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稿件的比例上有合理的安排,体现了包容性与开放性。刊物在2017年继续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办刊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明显提高。在具体措施上,鼓励编辑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学术动态、组织优秀稿源;拿出一部分经费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对每一期稿件进行校对,提高编校质量;推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及“内稿外审”和回避制,稿件质量不断提升;加强了微信公众号和学报网页的建设,数字化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
学报编辑部主任刘晓虹在会上介绍了近期编辑部行政班子换届的有关情况,并就编辑部管理转型问题向编委们作了汇报。他指出,编辑部管理工作将以服务理念为引领,重点探索和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报整体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战略服务;二是编辑部内部行政工作如何为办好刊物这一中心工作服务;三是编辑部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如何更加规范和有效率地开展。他还就过去一年中哲社版学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基础资助、专项资助及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学术期刊支持计划”资助情况作了介绍。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基于去年一年在美国访学中了解到的情况,就办刊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如何与国际接轨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出席会议的编委会委员中,杨国荣、高瑞泉、胡范铸、朱国华、齐卫平、文军、冯学钢、郁振华等先后发言。他们分别就办刊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与具体建议,并认为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之下,如何兼顾学术期刊的办刊理想、学术积累与技术指标,是办刊工作的难点。编委们肯定了过去几年中刊物一直在走上坡路,作为一份老牌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并没有盲目地追逐热点,坚持了自己的学术操守,坚持了“追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办刊理念,沉淀了一批经得住考验的好文章,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国内同行竞争加剧,CSSCI等数据库依据文献计量学规律对学术期刊进一步精选情况下,我们也要及时全面了解相关数据,以便在今后的组稿等办刊工作环节中更有目标与方向。编委们认为,选题策划环节对办好刊物至关重要,好的选题不仅可以推动跨学科研究,而且可以引起学术界的持续关注,这样不仅引领了学术,也增强了刊物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编委们建议可以多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参与组稿或主持栏目,他们还表示,要带头为学报撰稿并做好组稿、荐稿及审稿工作,共同推进我校学报事业发展。
童世骏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编委们就学报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编辑部要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改进工作的途径。他指出,学术期刊要有理想,也要重视指标和具体的工作目标,并且要特别重视追求目标的方式的合理性,反对短期化行为;一本好的学术期刊离不开一个好的学术共同体的支持,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学术期刊真正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学报在选题策划方面,要注意在重大历史节点上发出声音,要重视对重大问题和人类生活共同体普遍性问题的长期持续关注,这样自然会形成学术影响力以及技术指标的上升。他还指出,学报自身工作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同时学报也是大数据集中的地方,对了解我校科学研究和学术队伍状况可以提供相关数据等方面的支持。在讲话中,童书记还就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及学报工作如何配合我校“双一流”建设等提出了要求。
(学报编辑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