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主页

新闻•资讯-

“做中国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校举办

10月19-21日,“做中国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中山北路校区举办。本次会议由我校哲学系与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知名学术刊物的近40位专家学者与会。我校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童世骏与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先后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哲学系教授付长珍主持。

学报常务副主编、哲学系教授付长珍主持研讨会

童世骏代表学校向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并对我校伦理学的学术传统与学科建设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通过追述我校哲学系与北大、清华哲学系的学术渊源,指出华东师大也一直致力于传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

校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童世骏致辞

万俊人通过中国伦理学从“述”(述经典)到“学”(学“西学”)再到“做”(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学体系)的发展历程,阐释了本次会议主题的内蕴及意义。他充分肯定了我校哲学系及伦理学的学术实力,并对本次会议的成效表示期待。本次学术研讨会以“做中国伦理学”为中心,围绕伦理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多角度讨论了伦理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与研究进路问题。根据议题以及参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和发言提纲,会议共组织安排了四场研讨。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致辞

研讨会第一场由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与我校哲学系陈卫平教授共同主持。万俊人教授对当代中国伦理学的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如何选择最具解释力的理论与方法是中国伦理学研究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哲学系樊浩教授以“伦理道德,如何缔造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哲学形态’”为题作了报告;我校哲学系赵修义教授则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的曲折历程,探讨了伦理学是否等同于“道德科学”的问题。报告结束后,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建华教授和复旦大学哲学系邓安庆教授分别就以上三位教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研讨会第二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海平教授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玉花教授共同主持,樊浩教授和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晓禾作点评。我校哲学系朱贻庭教授就“伦理与道德之辨”和“情理之辨”进行了探讨;江畅教授则对中国伦理学未来发展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分析;李建华教授探讨了伦理学构建的人学基础的问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主要就当代中国价值形态建设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研讨会第三场由《新华文摘》副总编王善超与我校哲学系教授葛四友共同主持。陈卫平教授主要讨论了“‘性与天道’和中国传统伦理话语”的问题,强调道德理想与实际生存的统一,并论及知行合一的为善工夫以及理想人格等问题;田海平教授的报告以“‘识仁体’与仁性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儒家‘志’伦理视角看”为题;付长珍教授以“情:一个厚的伦理概念”为例,讨论了中国伦理学书写中“厚概念”的生成创化及其对伦理学范式创新的典范意义;我校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则以梁漱溟为例探讨了儒家反省修养观问题。《哲学研究》杂志社编审罗传芳和我校哲学系刘时工副教授对本场研讨进行了点评。

第四场研讨会由高国希教授与《道德与文明》主编冯书生共同主持,我校哲学系颜青山教授和张容南副教授作点评。邓安庆教授就什么是“做中国伦理学”以及如何证成这一命题进行了讨论;罗传芳教授以“道德的现代视域”为题展开论述,强调现代社会需要配套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规则;美国肯庸学院、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萧阳教授以孟子为例探讨了如何理解“中国伦理学”等问题;我校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则对王阳明“良知”能否成为普遍伦理原则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做中国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校举办

哲学系王韬洋副教授主持了研讨会最后的交流环节,我校学报编辑部主任刘晓虹在发言中对出席会议的学界专家和刊界同仁表示感谢,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本次会议规格高、立意高、热度高、研讨深入。会议结集的《论文集》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发言讨论,对推进“如何做中国伦理学”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并为我校学报争取高层次优质稿源提供了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