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主页

新闻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40周年“方法•写作•发表”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3-12-28        浏览次数:1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3年正式创刊, 是全国高校学报第一本教育学期刊,连续多年为CSSCI、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AMI)权威期刊等知名索引收录。多次获得“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上海市卓越期刊”“上海市最佳学报”“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等荣誉。

为庆祝创刊4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以“方法•写作•发表”为主题,成功举办了系列活动,在学界和刊界产生了广泛赞誉。

主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校庆系列学术报告

第九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专场


20231029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40周年学术活动在普陀校区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教授致辞,六位特邀专家围绕“方法•写作•发表”这一主题发表学术报告。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教授,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副主任陈霜叶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王曼副院长出席活动。学报期刊社社长黄薇、副社长胡岩分别主持致辞和报告环节。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贵华教授以“抵御科研‘灰色地带’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题,从研究选题、概念运用、理论框架、逻辑结构、研究方法、结果呈现、学术规范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教育科研中存在的灰色地带现象及其具体表现,指出科研灰色地带现象的根源在于研究者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克服科研灰色地带现象,需要研究者从意识、话语、方法、精神、目标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核心素养。

在作者报告环节,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耀疆教授以“教育实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20年发展过程”为题,聚焦随机干预实验方法在评估不同的教育政策和项目干预措施的效果及成本收益中的应用,展示了随机干预实验研究在我国教师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进展和成就。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黄斌教授在题为“因果推断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报告中,结合对教育政策评价中若干具体案例,展现了因果推断方法独特的研究视角、研究设计及结果应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在“实证研究与循证教育学构建”的报告中指出,相对于传统的经验教育学、思辨教育学,循证教育学是一种基于实证研究证据而逐步构建起来知识体系的教育学,研究者应该开展面向实践的研究,同时实践者要审慎地接纳和使用研究证据,最终形成研究指向实践改善、实践迭代研究证据的学科知识生成与更新逻辑。

在主编报告环节,《教育经济评论》副主编胡咏梅教授以“高质量的教育实证研究文章:特点、结构及组织”为题,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归纳了高质量实证文章的特点、结构与组织方式,为研究者们提升教育实证研究文章的撰写水平提供了方向和方法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编审在“如何理解和识别教育学术论文的问题意识”的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问题意识”,必须要学会“意识问题”,好的教育学学术论文内嵌“问题命题化”(Problem)、“问题状态化”(Question)、“问题课题化”(Issue)的“P—Q—I”问题三角,兼备“什么”(规定性)、“为什么”(规律性)、“为了什么”(规范性)三个维度。

主论坛在CCTALK、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大夏书系等线上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全国各地多家学术机构和学术团队集体在线上观看了视频直播,当天线上线下观看逾4万人次,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本次活动系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度校庆系列学术报告活动暨第九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专场。

分论坛

5场青年作者代表报告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40周年系列活动的又一亮点,编辑部邀请了5位优秀青年作者代表,自1115日起,与万余读者朋友们相约周三晚腾讯会议室、直播间,分享“方法•写作•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林小英老师以《质性研究的经验质感:以县域教育研究为例》为题,开启了首场报告。林老师向读者详细解析了如何在中国广大的县域中开展教育研究时的经验质感。报告直面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写作表达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的恒常问题。林小英向读者展示了她是如何起意做这样一个研究,如何去到那些县域,如何在众多的力量推动下逐渐发展成一个持续的、看似完整的研究,在逐步研究和发表的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反馈,以至为何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不太好确定方法类别的研究。同时也交代了调研过程中一些偶发的、意外的、无法纳入研究框架之中的一些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同时真诚反思了她这一路走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广告法规.jpg


华东师范大学曹妍老师在1122日做了 《教育性别差异逆转后的女性教育回报——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因果推断分析》的讲座。曹老师以中国女性劳动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劳动者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性别差异逆转情况,为进一步识别性别间教育收益率提供实证支持。曹老师的研究发现有别于已有研究,受工具变量影响的女性教育收益率低于男性,且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高于男性。说明教育性别逆转的情况下,教育机会有所增加的女性在劳动市场中所获得的教育回报低于男性,只有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后教育回报才能比男性更高。

广州大学谢爱磊老师于126日就《在教育研究中应用质性纵贯设计(QLR)的得与失:基于十年精英高校农村籍大学生研究的反思》进行了分享。谢老师提出了“尽管其在帮助研究者把握社会过程和个体的生命历程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也或多或少地被研究人员无意识地加以使用,但我们中文文献对它的系统介绍和反思还近乎空白。”的问题。谢老师力图在初步探索应用质性纵贯研究基础上,对其理论基础、设计要点进行介绍和反思,进而从多层次、多维度地系统呈现质性纵贯研究的范式特点及应用前景。

华东师范大学雷浩老师在1213日报告的主题是 《什么是元分析?——以课程与教学研究为例》。这一主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已经形成了诸多重要本土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且课程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由经验研究走向基于证据的研究的趋势”的背景下提出的。雷老师认为元分析存在基于实验的元分析、基于相关的元分析、因子分析的元分析以及横断历史元分析,根据这四种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课程该的实验效应、揭示课程改革变量之间的关系、鉴别课程改革评价工具以及探索新课程改革随年代的变迁规律。为此,雷老师提出了通过不同的案例来分析不同类型元分析在课程教学研究中的应用路径。

西南大学杨欣老师于1220日通过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算法奇点——从深度学习到深度理解》这一议题,提出“以算法为线索追问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指向了数字化浪潮的最前沿和最深处,更可谓在转型中窥探教育奇点的引玉之砖。”杨老师认为,深度学习作为算法驱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奇点,它可能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成就与繁荣;深度理解作为算法驱动数字化转型的思想奇点,它意味着我们有必要仔细清理那些因为数字化方才在教育中得以出现的挑战、代价与危机。正因为算法可以折射出数字化转型之于教育的未知、复杂和不确定,所以由算法驱动的知识之变、权力之变和价值之变方才能引申出数字化转型的教育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