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主页

新闻中心

学术讲座 ∣ 楼劲:旌表孝义与中古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
发布时间:2016-06-21        浏览次数:271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楼劲:旌表孝义与中古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

2016620日,应学报编辑部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楼劲先生做客校级百场讲座,于人文楼5303给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旌表孝义与中古核心价值的社会化的精彩演讲。楼劲先生以S.1344号敦煌文书所存武则天证圣元年敕规定的孝、义旌表法为切入点,考察了作为中古核心价值观的孝、义及表彰之法在汉唐间的变化,以及通过旌表孝、义,国家是如何介入社会道德建设的。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章义和教授主持。

章义和教授主持讲座

楼劲先生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缘起以及主旨。汉以来以孝为核心的价值观在独尊儒术之后得以建立,这奠定了中国古代基本价值观的轮廓,这种孝的观念是植根于当时社会已存在的价值崇尚之上的。魏晋作为一个道德沦丧的孝、义价值低谷时期,孝、义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南北朝时期孝、义的维护呈现出新的态势。北朝后期被重新定义,家族伦理成为重振价值观的中心,但标闾蠲课等新的激励措施引发了新一轮的伪滥。唐代继续在此轨道上激励和防伪,新的伪滥层出不穷,利禄诱之对于核心价值观社会化作用复杂而且有限。

楼劲先生梳理了旌表的发展演变。旌表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彰,最早可推溯至《逸周书》的记载,以朝廷为被表彰者门第、闾里、墓地建立某种永久性标志,并给予相应待遇为特征。楼劲先生的演讲通过解读证圣元年旌表孝义敕(见于S.1344号敦煌文书第4-14行),提出了该敕所示旌表孝义法的问题。证圣敕从性质上讲是格后长行敕,针对虚滥,着重明确了旌表的标准、待遇及其核实办法和程序。通过勾稽史料,分述南、北朝旌表孝、义之法及其变化,发现南朝旌表逐渐出现伪滥,北朝则以孝文帝改革为契机,强调的价值,突出家族在道德价值塑造中的重要性。证圣敕所反映的武后时期旌表孝义法是对北朝一脉的继承,而非南朝做法的延续。北朝齐、周至隋旌表孝、义以功名利禄相诱的力度相对增加,特赐实物或官爵成为常态,虚滥的现象也愈甚,证圣敕中州县按验而乡里同检的核实程序亦已常见。同时,累世同居为的观念逐渐明朗化。旌表孝义如同其他制度措施一样,都有其发展周期,汉唐间大约经历了两个发展周期,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伴随着旌表内容的演变趋势。

楼劲先生的精彩演讲

紧接着,楼劲先生用知识考古的方法对证圣敕性质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概述,由此可见证圣敕与唐五代的施用情况和影响。唐代神异徵象的增减反映了证圣敕的施用实况,但是后周赵宋证圣敕的踪迹已不复可寻。

通过讨论S.1344号敦煌文书所存武则天证圣元年敕规定的孝、义旌表法及其由来,其法律性质及其续被删定施用的踪迹,可以揭示中古旌表孝义之制树立典型以利劝诱的特征及相关问题,由此增强了我们对汉唐间孝义观念社会化进程的了解。演讲结束后,楼劲先生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回答了听众所提唐长孺先生君父先后论以及徽州古牌坊保存与地方文化等问题。章义和教授对楼劲先生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到场学生学习楼劲先生严谨的治学理路和通贯的治学眼光。